研招网 > 陕西研招网 > 陕西师范大学 > 导师介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导师介绍:郝文武


  论文成果
  1、知识伦理的终极追求和逻辑与结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2、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3、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复杂关系和有效教学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4、现代中国教育学教材内容的问题和合理化思路,《教育学报》,2014年第3期。
  5、知识教学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方式,《当代教师教育》,2014年4期。
  6、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合理状态和形成方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4期。
  7、改造教育学:促进学科与专业相互给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8、现代中国教育学课程体系的问题和合理化思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9、咒的道德规范和德育功能,《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年2期。
  10、回归教学: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使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7期。
  11、教育学专业改造与教师教育发展实验设计,《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1期。
  12、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3期。
  13、科学减负:合理确定学生学业量度,《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11期。
  14、高等教育公平的本质特征和量化测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01。
  15、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2011年8期转
  16、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和基本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2011年11期转
  17、从教师教育的变革看教育学的专业改造,《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18、课程教学公平的本质特征和量化测评,《教育理论与实验》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2011年8期转
  19、主体间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方案设计,《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第3期。
  20、层类教育公平与城乡教育公平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及其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3期转。
  21、应该理性对待新读书无用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5日(8版)。
  2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特征和量化测评,《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4期。
  23、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三个“目的”的反思——以陕西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3期。
  24、努力做好《西部教育报告》工作,积极形成“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标志性成果——在《西部教育报告》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当代教师教育》2010年3期。
  25、多元文化发展中德育的终极关怀与多层面价值和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
  26、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标和关系状态,《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8期。人大复印《教育学》2011年2期转
  27、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从概念建构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6期。
  28、高中后期文理分科教学的合理性辩论,《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8期。
  29、多视角人性论对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意义和要求,《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2期。
  30、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精品课程和精品教学,《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5期。
  31、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的变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6期
  32、自由教育的价值和实现方式,《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33、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价值追求,《当代教师教育》2009年第3期。
  34、两种理性及其与非理性统一的有效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实验》2009年第4期。
  35、问题式教学的价值和方式,《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9期。
  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9期。
  36、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37、复杂关系中合理性教育需要的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8、教育民主的主体间性本质和方式,《教育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39、作为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0、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第1期。
  41、身体的实践性质与教师的楷模先知特点,《教育与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1期。
  42、教育与幸福的合理性关系解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3、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44、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守护和局限性消除,《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45、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6、学科和课程分化与综合的辩证法,《教育学报》2006年第6期。
  47、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48、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和专业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9、不同知识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的不同作用——兼谈“高分低能”的实质及其成因和纠正,《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50、课程改革与教育本质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1期。
  51、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视角观照下的农村教育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2、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3、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54、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5、教育: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56、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3期。
  57、西部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调查,《青年研究》2001年第8期。
  58、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数教育》2000年第4期。
  59、中西部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生资助调查研究,《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0年第4期。
  60、义务教育更不能产业化,《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3期。
  61、创新教育:本质特征和价值形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62、关于高师教育为职业中学培养师资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3、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生资助调查分析,《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年第8期。
  64、教育负功能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
  65、再谈学校选择中的几个问题,《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9期。
  66、略论教育需要的特征与关系,《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7期。
  67、就近入学和自由择浅见,《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1期。
  68、教育学研究对象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6期。
  69、素质教育之我见,《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6期。
  70、浅谈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4期。
  71、集中力量分别发展落后地区农村两种教育,《教育科学》1995年第1期。
  72、由私学发展反观公学改革,《现代教育论从》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10期。
  73、“教育的唯一性与多样性”,《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8期。
  74、教育资源配置及其研究管见,《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7期。
  75、费里德曼教育市场理论探析,《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2期。
  76、刘古愚的教育价值观,《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7期。
  77、中国教育收费模式及其选择,《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4期。
  78、关于高等学校功能分类的思考,《江苏高教》1994年第3期。
  79、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的特点,《教育科研通讯》1994年第3期。
  80、幼儿园教育收费浅见,《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9期。
  81、人的发展与“四要素”影响的辩证关系新探,《吉林教育科研》1994年第7期。
  82、再谈学校选择中的几个问题,《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11期。
  83、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民生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论丛》1994年第1期。
  84、教育改革也是革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4年第5期。
  85、高等学校教育商品浅析,《教育与经济》1993年第3期。
  86、也谈教育规律的分类,《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
  87、论教育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教育论丛》1993年第4期。
  88、义务教育该不该收费,《普教研究》1994年第6期。
  89、浅谈教育“全比例收费”,《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第6期。
  90、教育不能“全价收费”,《教育研究》1989年第12期。
  91、舒尔茨人力资本与穷国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92、文盲:一个危险的信号,《教育论丛》1989年第1期。
  93、略论教育职能重点的转移(本文为本科毕业论文),《延安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85年等9期
  94、教育的两种价值与两种投资,《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5期。
  95、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农民民主素质中的作用,《教育论丛》1991年第2期。
  96、不断改革使教育同生产劳动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