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大学 > 院校资讯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所介绍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IMM-PKU) 是向国内外开放、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机构。本所的宗旨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并符合我国国情,能够为我国人民健康及医学科学服务的 , 以人类重大疾病为中心的研究体系。本所将利用中国所特有的人群、广大的基因谱和病源,集基础、临床研究和技术转化为一体,体现 “ 从单分子到人体 ” 一条龙的研究战略,使我国在分子医学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国际一流的学术梯队。长期目标是阐明某些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并将成果转化为预防、诊断、分类和治疗的策略,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生物医学课题。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位于各病之首。作为只有 200 多年历史的 “ 现代文明病 ” ,人类对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预防、治疗等的认识还极为初步。因此,分子医学研究所建所初期将以心血管分子医学为主攻方向。在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后,逐渐拓展到其它人类疾病分子医学领域。

本所将以创世界一流研究水平为己任,创造一个培育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严谨学风的氛围,来研究人类生物学和疾病的重大课题。着重于原创性的研究,同时也鼓励进行发明或有重大价值的临床应用性研究。强调系统化设计和学术骨干的互补性,以发挥总体优势;注重培养学术梯队,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将本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的简历和主要研究方向介绍如下:

(一)程和平 ,教授

1980-1984 就读于北京大学应用数学与流体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1987 为北京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系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同时辅修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获第二学士学位; 1987-1989 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教; 1990-1995 留学美国马里兰大学 (Baltimore) 医学院生理系,获博士学位。同年作为 Senior Satff Fellow 加入 NIH 并于 1998 年入选 Tenure-track 研究员。于 2004 年获聘美国 NIH 终身资深研究员 (Senior Investigator with tenure) ,此为 NIH 最高学术职位。 2006 年辞去了 NIH 的职位,全职回到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工作 。 现担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和钙信号实验室主任。

程和平 教授是“钙火花”的发现者,钙火花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该研究成果被评为 100 年来心肌研究领域十篇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钙信号转导 领域享有国际声誉,发表论文 90 篇,其中 Nature/Cel1/Science 8 篇, Nature Cell Biology 2 篇, PNAS/EMBOJ/JCI 10 篇, Circulation (IF=11.2) 和 Circulation Research (IF=10.2)12 篇。总引用率达 3500 篇次以上。特邀综述 8 篇,为《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主编“ Calcium Signaling ”专辑 (2006 年 7 月刊 ) ,并获得美国心脏学会 Katz 奖 (决赛奖) ,北京大学 东盛奖 , 专利多项。为十多家学术杂志审稿人 (Nature, Science, Developmental Biology, PNAS 等 )

研究方向是重大生命活动过程中(如心脏搏动、神经元信号编码、发育与凋亡等)钙信号转导的普遍规律和生理调节,钙信号与其它细胞内信号转导网络的交互作用,以及某些病理 条件下钙信号 失调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内容涵盖单分子和亚细胞器钙信号动力学、 在体钙信号分子 成像、细胞钙调控与信号转导(以肌细胞、神经元为模式细胞)、钙信号与细胞衰老以及生物钙信号系统复杂性等研究。最新研究拓展到 ROS 信号转导和线粒体生理学。

(二) 梁子才,教授

1985年天津南开大学生物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南开大学生物学系硕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1995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98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生化生物物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 年至 2005 年在瑞典卡 珞琳斯 卡医学院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中心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2000 至 2002 年兼任瑞典卡 珞琳斯 卡医学院核酸芯片中心实验室主任。 2002年兼任中国国家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教授,国家863重点项目主持人。 现担任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核酸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国家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兼职教授,瑞典卡 珞琳斯 卡医学院分子医学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以核酸为基础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在过去 7 年中研究涉及基因芯片,反义核酸, RNA 干扰,创新肽库,膜蛋白的相互作用等广泛的领域。所建立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导致了 3 个生物高科技公司的建立。 目前主要的研究课题有: 1) RNA 干扰相关的基础研究:包括 RNA 干扰的机制, microRNA ,非 - 编码 RNA 的研究方法及其功能; 2) RNA 干扰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 siRNA 载体、文库及其筛选应用。 RNA 干扰的制药应用:核酸化学发展, RNA 干扰的在体研究,针对疾病的 siRNA 筛选和制药研究; 3) 创新肽库和 膜蛋白的相互作用。

(三)罗金才,副教授

1986 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 1999 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1999-2001 年日本东京大学 医 科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兼教务辅佐; 2001-2005 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等 校从事 细胞信号转导等领域的博士后研究。现担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血管生物学实验室副主任( Co-PI )。负责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等研究项目。

罗金才副 教授较早建立了血管新生因子 VEGF 的高灵敏测定法,并首先证明了它在肿瘤腹水中的关键作用。 1999 年获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奖。 2002 年获美国淋巴肿瘤研究基金会博士后研究人员奖。美国分子生物学会( ASBMB )会员。

主要致力于对心血管组织细胞最基本生物学问题(如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的研究,同时为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主要研究方向有: 1 )运用细胞生物学及小鼠遗传学等手段研究心血管组织细胞的信号转导; 2 )研究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

( 四 ) 田小利,教授

1983-1987 获武汉大学生物学系生化专业学士; 1991-1994 获协和医科大学分子心脏学及生化专业硕士学位 ; 1992-1994 阜 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生化室助教; 1994-1999 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1999-2004 美国克莱夫兰临床 中心林 奈研究所遗传中心及分子心脏学系博士后; 2004- 现在美国克莱夫兰临床 中心林 奈研究所遗传中心及分子心脏学系讲师。 现担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人类群体遗传学实验室主任。

田小利 教授主要用 遗传学及工程动物模型等手段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包括高血压,心肌肥大,心率失常及猝死,血管 畸形 以及心脏的生长及调节。首次发现导致血管发育畸形的相关基因。共发表 学术论文 26 篇,包括 Nature 等第 一 作者或通讯作者的 论文 13 篇及 SCI 论文 15 篇。在国内率先建立转基因大 鼠动物 模型。领导并主编专著一部,参与编写 4 部专著的部分章节,其中包括美国《心血管医学教科书》。获美国专利一项。分别与 2004 年和 2000 年获可利福兰临床中心分子心脏 学室最佳 论文奖及伯纳 玎 . 海 莉 奖( The Irvine H. Page Award for Best Publication 2004 , The Bernadine Healy Award 2000 )。分别于 1995 及 1996 年连续两次获中国教育部先进科技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 1 )用 遗传学及工程动物模型等手段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或致病基因致病的遗传机制。 2 )运用 比较基因组学等方法确定对心脏发育起主要作用的基因及绘制信号通路。为 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五)肖瑞平,教授

肖瑞教授于 1984 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7 年在同济医科大学生理学系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7-1988 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1-1995 为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博士生,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所所长、国家“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信号转导实验室主任。

肖瑞教授在心肌β肾上腺素受体(β -AR )信号转导及转化医学研究领域 作出 了一系列开拓性的贡献。 1 )发现β 2AR 可同时与功能相反的 Gs 和 Gi 蛋白偶联,从而对 受体仅 与单一 G 蛋白偶联的传统理论提出挑战; 2 )发现β 1-AR 和β 2-AR 在心肌细胞凋亡中具有相反的功能,在心肌细胞保护及重塑中起重要的平衡作用; 3 )提出β 1AR 细胞凋亡信号由钙信号和钙依赖性蛋白激酶 II ,而非经典的 cAMP 和蛋白激酶 A 所 介 导; 4 )β 1AR 信号通路的时间依赖性的演化,从经典的 cAMP 通路切换为钙依赖性蛋白激酶 II 等。这些发现与突破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为受体 G 蛋白信号转导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解答了长期以来β 1AR/ β 2AR 在心脏并存的功能意义之谜,为心衰的病理生理及临床治疗开启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构筑 受体亚 型多样性与共存性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一块基石。肖瑞教授迄今已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被 SCI 登录刊物引用 3000 次以上;获美国专利多项;为多类刊物,包括《 Science STKE 》《 Circulation Research 》《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等撰写特邀综述;获国际心脏学会理查德·冰奖(决赛奖),担任《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 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 Circulation Research 》杂志编委,以及《北京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顾问编委。

(六)周专,教授

1979 - 1984 年同济大学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本科毕业; 1986-1990 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 1990-1993 年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 Erwin Neher ( 1991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实验室博士后; 1993 - 1995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和医学系讲师(教师); 1995 - 1997 年美国芝加哥 Loyola 大学生理系 研究助理教授 ; 1993 - 1999 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教授所长; 1997 年 9 月- 1999 年 10 月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神经与生物物理系教授,常务副系主任; 1999 年 10 月- 2004 年 12 月上海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5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6 年中科院“百人计划”。 现担任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物理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神经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嗜铬细胞生物学会执行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细胞分泌是细胞最基本的一个功能。细胞内钙离子的升高将引起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分泌。我们拥有领先的检测神经递质、激素 ( 特别是儿茶酚胺类 ) 分泌的生物物理技术——膜片钳、膜电容、微碳纤电极以及荧光光学测量等先进技术。我们感兴趣的是( 1 )细胞分泌是如何控制的;( 2 )细胞内钙离子的平衡是如何控制的;( 3 )细胞膜离子通道;( 4 ) 细胞电 生理(光、机、电)检测技术;( 5 )细胞分泌偶联的内 吞 。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